
- 学院概况
一、学院简介:
为促进学科交叉、顺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助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九大支柱产业中涉化学化工的八大产业的快速发展,海南大学将原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和原理学院应用化学系进行资源优化整合,于 2023 年 6 月正式组建化学化工学院。
近年来,学院先后获得“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全国先进集体”“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海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海南省五四红旗团支部(总支)”“工人先锋号”等称号。
二、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2009年被中组部、中宣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先进集体”。现有教职工152人,专任教师139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33人,副高职称人员54人,中级职称人员52人。
三、教育教学:
化学化工学院拥有海南省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海南省科普教育基地(化学)。现有海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海南省一流课程3门,海南省教研项目3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海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教师教学创新设计大赛海南赛区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一等奖2项,校外教学实习基地13个。
学院开办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和化学三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和应用化学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教育培训计划”首批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并于 2021 年 6 月 10 日,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的工程教育认证(有效期 6 年)。现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硕士点、材料与化工类工程硕士点、立项建设化学一级学科博/硕士点及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和化学专业,形成完整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并与学校的材料、环境/生态、海洋、药物、生命科学、食品及农林等其他相关学科形成了良好的交叉互补。
四、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三全育人改革,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培养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近年来,我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化学实验创新大赛”“互联网+”等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5项,葛诗玉、曹夏馨两位同学先后入选人民日报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优秀代表名录。自办学以来,我院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杰出校友邓意达2020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优秀校友杨永航2024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上发表论文。
五、科研成就:
科学研究:学院拥有热带岛屿资源先进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精细化工工程中心等9个省部级平台,成立绿色与精准合成研究中心、化学理论与机制研究中心等6个研究中心。学院立足“热带”与“海洋”两大自然地理环境特色,利用海南丰富的热带生物质资源、南海油气资源和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三大资源优势,围绕热带特色资源与能源的高效绿色开发与利用培养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有力的支撑了海南十二大重点产业发展。
近三年来,累计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重点及面地青年项目等国家级项目48项,海南省重大项目、海南省重点项目、海南省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计划等省部级科研项目 100项,累计科研经费达 1.45亿元;发表论文 580篇,其中被 SCI、EI、ISTP 收录 534篇,化学学科、工程学进入 ESI 全球前 1%,并辐射支撑学校植物与动物科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 5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出版专著及教材10 余本;授权专利 50 余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奖 10 余项(其中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 项)。
社会服务:学院始终坚持合作办学、对外开放,注重发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门、泰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研究所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