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学研究
-
-
2024.11.18
182024.11
海南大学曾潮元课题组Coord. Chem. Rev:小分子荧光探针用于食品检测的最新设计策略和应用
近日,海南大学曾潮元课题组和山东理工大学舒伟课题组在国际著名期刊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中科院SCI化学大类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20.3)上发表题为“Recent design strategies and applications of small molecule fluorescent probes for food detection”的综述论文。该论文就小分子荧光探针在真实食品检测中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全面综述,详细梳理了近年来应用于真实食品样品中的荧光探针研究进展,系统分类和总结了金属阳离子、...
-
-
2024.11.18
182024.11
环境/能源材料先进制造与应用创新团队在放射性碘的捕集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我院环境/能源材料先进制造与应用创新团队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Advanced Composites and Hybrid Materials》, IF = 23.2 发表题为《Biocarbazoyl-base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for highly efficient capture of iodine and methyl iodide》的学术论文,我院胡慧副教授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肖松涛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2021级硕士研究生杨嘉鑫为论文第一作者。 开发具有优异放射性碘化物(主要是分子I2和有机CH3I)...
-
-
2024.11.18
182024.11
化学化工学院刘用副教授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发表多功能创面敷料研究成果
敷料是管理皮肤损伤和感染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基于水凝胶的敷料因其在皮肤创伤护理中的潜力脱颖而出。它们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适应性,且能按需递送治疗药物。但是,当前水凝胶敷料的发展仍面临两个挑战。第一,它们通常缺乏对湿润创面组织的粘附力。第二,高含水量的水凝胶在环境中容易失水,长期保存困难。近年来, “干性敷贴(dry patch)”类型的水凝胶敷料被提出以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它的特点是:通常情况下为固体贴片(...
-
-
2024.11.12
122024.11
以不变生万变!《AFM》:受扁虫结构启发的可重复编程仿生水凝胶
在智能材料领域,尤其是软体机器人和仿生驱动技术的研究中,水凝胶因其独特的“软湿态”结构和丰富的驱动调控性而备受关注。当前,可编程刺激响应水凝胶及其仿生驱动的研究蓬勃发展,但它们通常只能编程一次,从而大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亟待开发具有可重复编程功能的各种智能驱动水凝胶新材料。针对这一难题,海南大学马春新副研究员与台州学院肖圣威副教授和浙江大学杨栩旭研究员合作,成功开发了一种具有可重复编程性能的“仿扁虫结构”...
-
-
2024.11.11
112024.11
海南大学曾潮元课题组Food Chem.:食品和生物系统中有机磷农药的超快检测
-
-
2024.10.23
232024.10
计算化学及分子构效关系团队在《Materials Horizons》上合作发表研究论文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与淀粉样蛋白Aβ的异常折叠及其斑块沉积有着复杂的联系,构建应用于Aβ荧光成像和降解的分子探针对A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开发高效染料用于实时诊断和高效治疗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研究团队构建了4个探针分子(BTD-SZ、BTD-YD、BTD-TA-SZ和BTD-TA-YD),这几个分子的发光波长位于近红外区。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二甲基胺苯并噻二唑荧光团的BTD-SZ和BTD-YD具有优异的发光性能,...
-
-
2024.10.10
102024.10
海南大学曾潮元课题组Food Chemistry:食品中手性氨基酸的快速检测
氨基酸是构成动物营养所需蛋白质的基本物质,除甘氨酸以外的其他氨基酸都有手性,并以L型氨基酸或 D型氨基酸形式存在。大自然中氨基酸主要以L型氨基酸构型为主,L型氨基酸中有一类被称为“必需氨基酸”,它们不能由人体合成或合成速度远不适应机体的需要,必需通过食品摄入提供。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一些处理方式会对食品中的氨基酸构型和含量产生影响,导致L型氨基酸发生消旋反应产生D型氨基酸。可以通过检测食品中的氨基酸构型和含量来判断食品生产加工过程是否规范。...
-
-
2024.09.29
292024.09
石油化工多相分离与安全技术团队在《Fuel》上发表催化裂化(FCC)工艺颗粒磨损与故障诊断最新研究成果
近期,石油化工多相分离与安全技术团队高助威副教授课题组在国际工程技术一区Top期刊《Fuel》发表题为《Properties analysis of catalyst particles during stripper distributor fault in industrial fluid catalytic cracking unit》的研究论文。海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助威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催化剂磨损是催化裂化(FCC)工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的颗粒磨损将会威胁FCC装置的稳定运行。本研究讨论了某工业催化裂化装置汽提分布器故障,...
-
-
2024.09.14
142024.09
石油化工多相分离与安全技术团队在《Energy》上发表石油炼制化工领域设备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论文
近期,石油化工多相分离与安全技术团队高助威副教授课题组在国际工程技术一区Top期刊《Energy》发表题为《Effect of regenerated standpipe flow pattern on catalyst transport in fluid catalytic cracking unit》的研究论文。海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助威副教授为论文唯一通讯作者。再生立管是流化催化裂化(FCC)装置中催化剂循环回路中下行路线的组成部分,用于在反应器和再生器之间输送催化剂。本研究测量了某1.0 Mt/a FCC装置再生立管的压力,...
-
-
2024.09.10
102024.09
计算化学与分子构效关系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合作发表研究论文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且难以治愈的炎症性疾病,现有的治疗方法效果有限。近年来,光热治疗和荧光成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疾病诊疗中展现了极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如何开发适合生物医学光学窗口的染料用于实时诊断和高效治疗,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研究团队开发了系列不对称花菁染料(Cy-Mu-7 系列),其吸收波长在590 nm到860 nm之间可调,并且具有近红外区的荧光发射。计算化学揭示染料的吸收波长与其基本能隙成指数关系,...